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成本粘性的影响——基于国有与非国有企业的对比
一、引言
自Anderson,Banker和Janakiraman(2003)借用经济学中价格粘性的概念(Hamermesh和Pfann,1996)提出成本(费用)粘性以来,学术界和实务界对成本(费用)粘性相关研究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其不仅成为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更成为连接企业内部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与企业外部财务会计交叉研究的一个前沿方向。迄今,国内外学者对成本费用粘性展开了大量研究,主要围绕其存在性假说,产生根源、影响因素及其经济后果展开,但并未得出统一性的意见。进一步地,虽然相关研究表明,成本费用粘性是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存在原因主要为管理者对成本费用的主观调整,将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运营模式进行对比,有利于我们剖析和挖掘不同产权背景下管理者的差异化特征及其对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
二、过度自信
(一)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概念
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研究表明,人们往往会表现出过度自信的心理,具体表现在太狭窄的置信区间、自我认知偏差、过度乐观这三个方面。而这种心理在企业管理者之间出现的可能性更大,他们会因为拥有一定的信息、经验、专业知识以及最终的决定权而高估自己的、判断力和控制力,表现出较强的过度自信现象。卢梭和伊美克(usso and Shoemaker,1992)认为,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常常会过度相信他们自己所做出的判断的精确性。进一步考虑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中管理者做出决策的差异性,我们发现,相对于非国有制企业,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出现过度自信的几率更高。
(二)原因分析
管理者过度自信是在内外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大方面:管理者个人心理和背景。管理者往往是经过层层选拔以后才最终留在了公司中的,这样的人绝大多数都有着良好的教育经历或者丰富的知识和工作经验。良好的背景条件让管理者在选拔中脱颖而出的同时也使得管理者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能力。同时自我归因的倾向效应在管理者身上的体现更加明显。
管理者特有的工作状态。管理者的工作与普通的员工不同,员工长期处于一种被控制的工作状态,而管理者则处于一种控制的主动态势。管理者能够控制企业很多工作运转的方向和局面,于是管理者会产生一种自己的决策可以产生很大作用的不准确导向。另外,管理者经常参与一些难度较高的工作,高难度工作的完成更会激励管理者的过度自信。
三、国有与非国有企业运营模式及管理者差异
(一)运营目标不同
国有企业从诞生开始就注定了其具有一般和特殊的双重性质。国有企业的一般性表现在它与其他市场竞争主体一样,具有盈利功能。特殊性则体现在国有企业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功能。由于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所以与政府的活动和目标具有相关性。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有企业需要起到控制和调节宏观经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平衡、维护和救助民间企业等功能。而国有制企业的管理者就可能会借助国有资本进行的与社会功能相关的经营活动来提高个人的社会名利,一旦成功,就能大大提高其社会地位;即使失败,也是企业会承担更多的责任。所以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做预测、决策时会呈现出更加乐观的心理状态。非国有制企业则更加专注于利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利润最大化都是非国有制企业的终极目标。近年来,虽然非国有制企业也开始关注运营的系统性和效率性,运营目标更加丰富,但其对于利润的追求仍远大于国有制企业,对于市场也有着更强的应变能力,运营的基本策略也始终围绕着市场,使得非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对于每一次决策的制定都要更加谨慎,以防因错误决策导致的利润下滑。因此,非国有制企业会有比较少的非理性经营活动,管理者表现出比较不乐观的心理状态。
(二)分配机制不同
国有企业由于其长期以来的垄断地位,在分配制度上仍或多或少地带有一点优越性的成分。因此国有企业在分配制度的管理机制上较非国有企业有所懈怠,公开透明度较低,监督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同样,管理者工作积极性也不高,所以管理者在做出风险管理的有关决策时,可能不会有太多顾虑,甚至有时为了暂时的利益会有一点风险偏好,因此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更为乐观自信的选择。相比而言,非国有企业的分配制度更加灵活,在激励管理者方面做得很好,大部分非国有企业会将薪酬与业绩相挂钩,通过各种形式的奖励方式充分调动管理者的创造性以及积极性。这种积极性会让管理者在决策时比国有企业中的管理者更加小心谨慎,因此也会导致决策时会更多地回避风险,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不乐观的预测和做法。
(三)面临的市场竞争风险不同
由于我国对非国有企业缺少完备的金融政策扶持体制,相比于有着国家强力支撑的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尤其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代表,经营规模小,在融资方面没有足够的资产作担保,向金融机构贷款融资缺少足够高的信用等级,导致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增大,因此非国有企业在融资方面具有很大的劣势。而没有足够的资金周转,并且融资成本过高,导致非国有企业运营面临的市场经营风险加大,公司管理者在决策的时候,更多的考虑决策的风险及后果,因此在判断与决策的时候比较谨慎。而国有企业由于背后有国家实力支持,又有政府优惠政策作经营保护伞,在融资时间和融资数量上具有显著的优势。
因此,国有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所带来的后果与非国有企业相比较轻,即使使公司有亏损或者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有政府、银行的支持,也会很容易化险为夷。所以,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倾向于低估决策风险或忽略决策带来的后果,进而在决策方面表现得比较乐观。
四、成本费用粘性
传统的成本理论将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认为固定成本在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保持不变,而变动成本会随业务量的改变而等比例上升或下降(Noreen,1991)。但近年来,理论学者通过对大量实务数据的建模研究,发现成本随收入的变化往往呈现出不同向、不等额、不对称的异常现象,相同比例的收入增加导致的成本增加额超过了收入下降而导致的成本减少额(ABJ,2003),这种现象被称为成本“粘性”。通过进一步地分析,他们认为管理者会对未来经营前景进行预测,通过变更可调节性成本(Adjustment cost)来调整现有成本管理模式,继而影响成本粘性。例如,在经济低迷时,管理者不会大批变卖机器设备、大幅解雇员工,而是将闲置的器具存入仓库,并保有一定量的冗余员工,以待经济回暖后降低潜在的因购置新设备和雇佣新员工产生的附加成本。
五、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成本费用粘性的影响
我们认为,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成本费用粘性呈正相关关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心理学发现过度自信行为的突出表现为“好于平均”效应,也就是人们在评价自己能力的时候会认为自己的能力高于平均水平。这种效应使得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一般会高估自己对于未来销售业绩的预期,当销售量下降时,管理者会认为自己是有能力挽回局面的,销售量的下降只是暂时的,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反弹,而此时若进行成本调整,将有可能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相对于及时调整成本,管理者更加倾向于维持现有资源规模。其次,过度自信会使管理者高估未来的需求量,产生过度投资的行为,这使得管理者在销售量出现下跌时更愿意保持甚至进一步投入资源,加大成本费用粘性。即使管理者意识到应该重新制定决策,却还是会不断拖延,使得成本难以及时下降,使得公司在业务量短期下降时资源配置的时滞效应较长,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并非不愿意而是不能及时调整资源配置,增加了成本费用粘性。
六、结论
本文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原因分析人手,以国有与非国有企业运营模式的不同为背景分析比较其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差异,再结合管理者过度自信与成本费用粘性的相关关系,得出以下结论: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在决策时由于更加自信,因此导致了国有企业更高的成本粘性。